古代诗歌中的瘟疫
全文共2048字 | 阅读需4分钟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中国古代常发瘟疫,但古人却很少研究瘟疫。
中国古代常发瘟疫,但古人却很少研究瘟疫。
摊开历史和文献,一排排都是“是岁大疫”“大疾疫”“瘟疫大作”,再加上“朝发夕死”“死者十七八”“一夜之内,百姓惊逃,城为之空”之类的简要文字,但也仅此而已,很少有对瘟疫的详细记载,更少有关于瘟疫的专门研究。直到明末清初,传染病学家吴有性(字又可)《瘟疫论》专书一出,才有所突破,你说多要命!
《温疫论》 吴有性 著
相形之下,在海量的古诗中,描写瘟疫的就更少得可怜了!这些诗,或伤逝友,或悯黎民,惟以悲哀为主。其中描写的惨状,令人伤感,这里一概不言;倒是有一些讽世骂时之作,犹如藿香正气。现检“疫”若干,以见一斑。
元·方回《九月雪十月雷记异》:
七十三翁骇何谓,雷旧惯闻雪则未。
水旱国家有仓储,人能寡欲疫疠无。
在这首诗中,方回说他活了七十三岁,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九月下雪的异常气象,这种异常气象往往会导致灾害和瘟疫,因此,他提醒人们,水灾旱灾都不可怕,国家会有仓储赈灾,但是如果发生瘟疫,那国家也没辙了。而避免瘟疫的办法,就是控制和减少自己的欲望。
他又有一首《病后夏初杂书近况》:
含桃豌豆喜尝新,罂粟花边已送春。
岂谓单衣挥扇手,仍为败絮拥炉身。
唾壶甫换痰仍满,药贴多誇料不真。
火热冰寒但绝欲,世间疫疠本无神。
在这首诗中,方回生病了,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,初春的季节,浑身又热又冷,不停地咳嗽,虽然吃了一些药,可是不见好转。但他相信,最大程度克制自己的欲望,就能抵抗瘟疫——瘟疫又不是神!
《桐江集》(复印本书影 ) 方回 著
同时期,又有陆文圭《病中寄诸友》:
五福人间有,吾兼疾与贫。
死宁遭疫鬼,生不媚钱神。
采药思方士,贻书荷故人。
城东有别墅,风雨失残春。
陆文圭号墙东,为人刚明超迈,以奇气自负,有《墙东类稿》问世。所谓“墙东”,源自典故。西汉末年,王莽篡权,有王君公者为避祸,当牛侩以自隐,人称"避世墙东王君公"。后以"墙东避世"喻为隐居于市井。在这首诗中,陆文圭也生病了,跟方回一样,病而且穷。但他说自己宁愿死了遇到“疫鬼”,也不愿活着为五斗米折腰,其倔强可想!
至于瘟疫发生的原因,古人常归结为两种,一种是鬼神,一种是气候。愚民多信前者,文人多相信后者。三国时期曹植《说疫气》中说:“阴阳失位,寒暑错时,是故生疫,而愚民悬符厌之,亦可笑也。”这两种观念,一直延续并存。
在延续并存中,明代似乎开了一个新局面。明代的诗人不认为瘟疫只是“阴阳失位”、只是“阴阳错行”、只是天灾,而是认为天灾中离不开人祸、天灾中也有人祸,形诸诗歌的,倒颇有一些。例如,王世贞《岁暮即事杂言六章》其五:
天地岂不仁,来为乡邑雠。
疫鬼日夜侵,尽室委阳侯。
长吏佐凶岁,存者复累囚。
丈夫具七尺,岂但妻子谋。
朝粥与夕蔬,一饱良足羞。
这是说,乡里都已经发人瘟了,日日夜夜有人“中标”,有的甚至举家投河自尽,一些执法者还在助“疫”为虐、趁“疫”打劫,老百姓即使侥幸没有瘟死,也动不动会有牢狱之灾!在这种情况下,瘟疫的悲惨后果,自然就更加严重了。
又如,于谦《延津县》:
县治萧条甚,疲民疫病多。
可怜官失职,况是岁伤和。
空廪全无积,荒田更起科。
抚安才智短,独立奈愁何。
延津县,隶属于今河南新乡。在这首诗中,于谦明白指出,延津县“疲民疫病多”,与当地官员“失职”“才智短”有很大的关系!但他自己独立苍茫,视此官劣民瘼,也无可奈何,只能写诗呼喊,以留青史和证据。
又如,明代学者(1381~1469)龚诩《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》其一:
疫疠饥荒相继作,乡民千万死无辜。
浮尸暴骨处处有,束薪斗粟家家无。
只缘后政异前政,致得今吴非昔吴。
寄语长民当自责,莫将天数厚相诬。
在这首诗中,龚诩直指瘟疫饥荒相继发作、百姓成千上万死亡的原因,是官员失职、政治失当,并进而奉劝领导干部要“自责”,不要以为“天道好还”是诓人的。最令人注目的,是第三句颈联“只缘后政异前政,致得今吴非昔吴”,写得非常有张力、非常出色!叶盛《水东日记》中说他这类写民风的诗,“有杜荀鹤时世行风致,以其与流俗辈所为空言无补之诗不同,且于吾徒在人上者有警也”,可谓确评。
虽然龚诩所说的“天数”,不无迷信的成分,但世间因果定律,确是真实不虚。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▼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邮局征订套装(征订代码:28-474)正在火热进行,一套四本,一次性拥有全年装!
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!
欢迎转发朋友圈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长按识别二维码,敬请关注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邮发代号:28-474
QQ群:460382533
电话:13372012240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